鉴于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将讨论的范畴设置在今天的中国现代山水,之所以强调现代山水,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不可否认的文化窘境:当我们试图抛弃传统山水空间概念,希望借助于西方绘画的空间理论来构筑中国现代山水画空间的时候,社会环境、人文认识、材料和技法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难以达到完美的统一,以至于山水画空间的营造实践显得过于生硬或者怪异,从而令中国观众不能接受,甚至产生抵触,更别说要做到古人说的“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的境界了。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在绘画实践中,我们往往连连三维空间的营造,乃至二维空间都无法营造出来,更不用说要指望这样的绘画作品引导我们去开启一个四维的精神世界了。
为此,我特别提出一个“观”字,中国山水画的空间一直是一种重复、叠加的循环往复,同样节奏和韵味的笔墨构成可以在同一个平面里不停地出现,构置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感。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促使中国现代山水画的空间由多元性逐渐回归至一元,即四维空间的延伸。也就是说,现代文化精神要求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做到艺术至上并不和传统艺术家的精神自由有本质的区别,任何中国绘画作品,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艺术,在最终效果上,也就是展示给观众的时候,都会注意到它的引导和指示作用,就是说绘画作品不仅在艺术方面要充分展现艺术魅力,在艺术内容和思想方面还要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和崭新的文化发展、道德完善的思路。这就需要现代山水画的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无时无刻都需要把“观”的精神注入到作品中去。
“观”不仅仅是观赏的需要,我们当然需要我们的作品被大众所欣赏,但大众的观赏并不能成为影响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主要原因。“观”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性的自省,或者至少是因为被动而产生的主动性自觉,可以说,“观”在艺术领域具有非常深刻的探讨意义,只是现代山水画家过多地把注意力安置在观众层面、市场层面的需要,这种认识主要还是受到了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事实上,每个人对于艺术品的欣赏角度和意识并不一样,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大众的选择,就应该理解到他们的独立意识必然会针对我们的作品进行独自的解读。艺术家试图通过画面的色彩和形式去诱导他们进行有方向性的解读的努力,往往会因为画面的技法和理论的不统一,甚至材料本身也不能充分展示这种需要而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在20世纪中叶,因为社会的需要,艺术界出现了一个反对,乃至淘汰中国画的趋势,其中有人就把淘汰中国画的理由界定为中国画不实用,不适合群众游行的需要。这种认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讨论已经不需要去假设他的正确性,因为把中国画当成一种宣传斗争工具已经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自由意思,也在实践方面刻意抹杀了中国画的空间精神,是一种毫无本土文化精神的“观”,是一种完全基于西方绘画理论和文化精神的“观”,这种“观”虽然可以如同流行音乐或者洋泾浜的英语流行一时,但随着中国文化精神的自我恢复和中国传统文明的复兴,我们必然会抛弃这种比较片面和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理论。
今天我们需要建设“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崛起。具体到艺术领域,我们自然要走中国的艺术道路,让艺术品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否则艺术的存在价值必然会出现短板,从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能打着“文化复兴”的旗帜去摧毁文化,这种方法在外国人来说很正常,例如高居翰、方闻等很多西方美术学者试图用西方文化的手术刀来解剖中国艺术,先使本来完整混沌的中国艺术本体变成琐屑的个体,然后试图在这些个体中寻找出永恒的文化意义,当然,最好是符合西方文化精神的意义。在他们来说这种做法很自然,因为材料主义和科学主义结合的过程就是一种更加极端的学究态度,高度的学术追求往往把精力集中在“术”上,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学”。中国文化恰恰最不注重的就是“术”,而是“问”,“学”,所以他们的结论往往会显得有些见木不见林。
我们把“观”的精神设置在艺术家的自我审视之上,它是一种个体的体验和感悟,很独特,绝对不可能重复或者被重复,所有的艺术创新必将止于此。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心性自然不同,如果我们艺术家能够真正地去内省自身,感受精神世界对于外部现实世界的变化和触动,其艺术创作必然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使艺术本身的意境就具有自己的感觉。同样是山水画,现代人的山水因为现代社会的繁杂和浮躁更具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它试图阐释的山水画空间必然会展现出更加迫切的抚慰作用。古人当然可以从笔墨韵味的品读中自得其乐,农业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大自然的融合度要比现在信息化社会强了很多,古代山水画在那个时期展现的空间更多需要笔墨语言的韵味,艺术家才能因之而体会内心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看,古人对于山水画境界的营造更具有难度,因为他们需要提升更加高度的艺术含量,当然,也因为其生活节奏比较慢,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和感受,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理解和思索。
但我们现在的社会节奏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去把握艺术的脉搏,除了那种“棒喝式”的艺术道路之外似乎别无他途。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艺术品大多强调构图的“势”,因为需要造势来“观”,需要站得高一点才能“观”,需要我们动作激烈一些才能“观”。所以我很理解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实践者最初为什么会借助于色彩和构图、乃至内容主题的选择来表达他们的空间概念。他们需要先有一个创意,然后去拉赞助,最后盖房子,这跟古人先有了足够的积累,然后慢慢盖房子,在盖房子的过程中还能不断进行设计的优化完全是两个方向。虽然我们说这是一个时代特有的风气,但不得不说现代山水画的空间往往因为创意而受到关注,同时也因为实践性和体悟的不足,导致艺术家的艺术语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是当前中国现代山水画空间多元化的弊端,我们必须寻找出一条道路,可以把这种多元化归于一个文化精神,营造出一个四维的精神空间。
要完成这个任务,显然需要观照自性,发现那个本质不变的精神,使之来驾驭我们的艺术创作。
韩昊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
发表于《美术观察》2014年第一期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